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吴建波
一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
初步预计:
——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%。
—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.8%。
—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%。
—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%。
—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%。
——域外引资到位额同比增长24.6%。
——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5.8%。
——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5.2%。
—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.1%。
—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.1%。
(一)加快产业转型升级,经济发展韧性增强
1.工业向好发展。重点企业产能提升,石化公司原油加工量增加30万吨,总投资8.3亿元增产油蜡项目投料生产;“两钢”钢材产量增加13万吨,总投资6.6亿元抚顺特殊钢锻材产业化项目投产运行;抚矿集团东露天矿核增产能释放,原煤产量增加25万吨。
2.服务业加快发展。持续加大金融对企业支持力度,举办政银企对接会35场,为179户中小企业授信43亿元。文体旅项目有序推进,三块石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开工建设,龙岗山滑雪场项目启动招商。
3.农业稳步发展。粮食持续稳产,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2万亩,粮食产量稳定在87万吨。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,水果、蔬菜、禽蛋产量均实现增长。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,中药材、食用菌产业规模和山野菜种植面积均位居全省前列。
(二)全力推进项目建设,发展动能不断蓄积
1.有效投资持续发力。项目建设加速推进,开复工500万元以上项目584个、总投资1180亿元。聚焦15项重大工程,20个重点项目纳入全省300个重大工程项目清单,数量排名全省第三。谋划推动32个央地合作项目,辽河油田20万千瓦风电、石油三厂至桃仙机场新建航煤管线工程项目与央企成功签约。
2.重点项目加快推进。产业项目提质提速,总投资36亿元石化公司乙烯扩能改造项目完成立项。能源项目加速推进,总投资109亿元清原抽水蓄能一期工程首台机组并网发电。基础设施项目进展有序,总投资4.9亿元国道202线改移(东环)工程实现开工。
3.对上争取成效明显。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新增债券资金7.6亿元,有力支持沈白高铁配套工程等56个重点项目建设。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年度评估工作,争取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5.7亿元。
(三)纵深推进改革创新,发展活力持续注入
1.营商环境持续优化。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持续推进简政放权,赋予省级开发区行政职权事项16项。推进“一网通办”“一网统管”“一网协同”建设,初步建成市“智慧城市”运行管理平台、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。
2.重点改革扎实推进。探索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,持续推进“管委会+公司”管理模式。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,制定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。
3.创新驱动深入实施。创新动能持续增强,新增注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5户、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8户。推进创新平台建设,新钢铁技术中心获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。不断增强创新主体活力,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.4%。
(四)加强生态保护修复,绿色发展加快推进
1.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成效。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空气质量PM2.5浓度33.8微克每立方米,优良天数比例81.9%;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%;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%。
2.西露天矿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稳步推进。《西露天矿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总体方案》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。接续实施西露天矿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年度行动计划。扎实开展废弃矿山复绿行动,西露天矿完成复绿面积5548亩,栽植树木213万株。
3.“双碳”工作有力推动。制定实施《抚顺市碳达峰实施方案》,加快构建碳达峰“1+N”政策体系。强化能耗双控管理,支持石化公司、“两钢”等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技改项目。
(五)积极扩大开放合作,园区承载显著增强
1.加快融入“一圈一区”。签署都市圈合作协议9项;积极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和重大合作事项实施落地,13个重点项目、46个重大合作事项纳入《沈阳现代化都市圈重点项目和重大合作事项清单》。持续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、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区、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;积极释放优势资源潜能,加快推进国储林项目建设。
2.协同发展不断拓展。项目化、清单化推进与徐州对口合作,着力推动“四个一批”项目落地。推动吉南辽北蒙东六市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,协同编制发展规划。
3.平台建设高效推进。提升开发区开放承载力,推进工业蒸汽保供稳价,建立物料平衡对接机制,石化园区原料供应较同期增长3.5%;加快实施总投资32亿元园区基础设施提标改造工程,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。
4.招商引资活力提升。积极“走出去”“请进来”,新签约项目61个、总投资286亿元。成功举办全国石蜡、石化产业招商交流会,做大做强精深加工产业链。
(六)统筹推进融合发展,城乡面貌持续改善
1.城市功能不断提升。修缮望花新钢社区等24处老旧小区。改造老旧供热管网78.7公里、供水管网97公里、排水管网26公里、燃气管网86公里。三宝屯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实现稳定达标运行。
2.乡村振兴深入实施。持续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,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。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建设,投入各级衔接资金1.1亿元,实施145个帮扶项目。
3.农村环境净化整治。清除垃圾9万吨,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及10万人。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,废弃地膜回收率达92%以上,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%以上。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52个。
(七)持续增进民生福祉,社会事业全面进步
1.就业形势保持稳定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,城镇新增就业1.1万人,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。实施“春暖辽沈·援企护航”等专项行动,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961场次,服务企业1.95万家次,提供就业岗位21.1万个次。
2.社会保障持续增强。持续提高救助水平,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3%和6%。推进养老项目建设,后安老年养护中心竣工并投入使用。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统筹基金支付比例,支付上限由6万元提高至8万元。
3.民生短板加快补齐。加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校园校舍安全,维修改造56所义务教育学校校园校舍。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,市中心医院城东院区和市传染病院改扩建项目全面建成。
(八)坚守安全发展底线,社会大局保持稳定
1.重大风险有效防范。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防范化解风险长效机制,全力推进2928套“保交楼”房屋按期交付。继续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和农信机构改革,夯实抚顺银行改革化险成果。防范化解财政风险,兜牢兜实基层“三保”底线。
2.安全能力不断提升。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整治系列行动,排查整改各类隐患9693项。严格保障粮食安全,完成6.3万吨市级储备粮轮换验收。切实保障能源安全,热电联产企业实现煤炭中长期合同全覆盖,天然气综合储气能力达到604.6万立方米。
二、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、主要预期目标
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:
——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%。
—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%。
—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%。
—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8%。
—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%。
——域外引资到位额同比增长20%。
——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。
——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%。
——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
三、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措施
(一)坚持高质量发展,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
1.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。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“三篇大文章”,着力打造11个重点产业集群,做大做强做优支柱产业,推动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全面发展、冶金高端新材料产业提质发展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提速发展。
2.培育壮大新兴先导产业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,推动辽河油田风电项目落地开工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产业,打造以煤矸石、粉煤灰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实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。
3.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,推动现代物流、电子商务等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,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。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,谋划实施20个文体旅产业项目。加大促进消费力度,持续开展汽车、家电下乡、农产品特色集市等促消费活动。
4.做优做强现代农业。全力稳定粮食生产,粮食播种面积182万亩以上,粮食产量87万吨以上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,推动山野菜、食用菌、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。加快高标准农田、设施农业、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、乡村振兴示范带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等项目建设。
(二)坚持项目为王,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
1.加力提速项目建设。围绕新时代“六地”建设,聚焦产业转型、创新驱动、基础设施、民生保障,推进建设项目1000个、总投资1500亿元。重点推动清原抽蓄二期、石化乙烯扩能改造、江苏三木苯酚丙酮等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实施。
2.持续优化要素保障。实施10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全过程包保,强化项目前期手续办理,落实“告知承诺制”等创新举措。
3.提升基础设施能力。实施城市更新工程,推进27个老旧小区改造、惠及居民1.04万户。实施城市老旧管网更新改造,改造供水、供热、排水、燃气管网89公里。
4.加大向上争取力度。聚焦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,积极谋划申报重大项目,提高对上争取实效。深化前期工作,提高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增发万亿国债项目命中率。
(三)坚持科技赋能,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
1.发挥创新主体作用。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加大技术进步和产品研发投入,推广应用首台(套)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次新材料。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,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科技型中小企业、省级“雏鹰瞪羚”企业群体。
2.建设科技创新载体。积极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,加快高新区中试基地和科技企业飞地孵化中心建设,推动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区。
3.引进集聚高端人才。强化省、市、县三级联动,组织优秀科研团队和人才申报“兴辽英才”计划和“抚顺英才”计划。积极推动创建青年发展型城市,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。
(四)坚持深化改革,推动市场主体活力释放
1.深入推进央地合作。延伸扩大对接央企范围,推进产业转型升级,加快推进中交建物流园等总投资697亿元的32个央地合作项目落地实施。
2.大力发展民营经济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落实《抚顺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》及其实施细则,推动各类惠企政策落地落实。着力培育一批“专精特新”“小巨人”企业。
3.提升园区承载能力。加强统筹规划,推进四个省级开发区提质升级,加快三县产业园区晋升省级开发区。积极推进“小园区”建设,打造“两钢”配套、装备制造等系列特色精品园区。
(五)坚持对外开放,深化区域产业协同合作发展
1.全力推进区域合作。深度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,以高新区和顺城经济开发区为主要承载区,主动承接沈阳铁西化工园区生物医药、精细化工产业外溢和装备制造、机械加工产业转移。继续融入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,持续推进特色农产品深加工、文旅、养老产业融合发展。
2.加力提速招商引资。围绕冶金高端新材料、清洁能源等重点产业集群,开展精准招商、专班招商、以商招商。持续开展抚顺(江苏)精细化工产业招商年会和抚顺石蜡产业发展对接会,争取更多项目签约落地。
3.提高对外开放水平。积极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加强对俄经贸往来,深化与日韩重点领域合作。积极培育外贸发展新业态,发挥跨境电商综试区线上交易新优势,扩大跨境B2B交易规模。
(六)坚持绿色低碳,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
1.扎实推进西露天矿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。进一步细化《推进抚顺西露天矿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项目谋划和建设实施方案》,加快推进总投资226亿元的27个重点项目。继续开展西露天矿废弃矿山复绿工作,复绿面积达到复绿计划的90%以上,做到能绿尽绿、应绿尽绿。
2.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。坚决遏制“两高一低”项目发展,持续提升存量重点用能企业绿色化、低碳化水平。严格新建项目节能审查准入,不断提高新建项目能源利用效率。
3.持续巩固生态环境质量。实施重点区域治理、散煤治理等专项行动,确保全市空气质量稳定达标。监督重点企业污水达标排放,实现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。加强重点企业管控和重点地块监管,保障地下水质量。
(七)坚持人民至上,保障全民共享发展新成果
1.着力稳就业保就业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。落实阶段性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,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。帮扶重点群体就业,确保高校毕业生、退役军人、农民工、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充分就业。
2.大力发展社会事业。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,新建顺城第三实验小学,改扩建大自然小学等义务教育学校52所。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,谋划实施市卫生学校整体提升改造等项目。
3.全力保障安全稳定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,稳妥有序推进政府债务风险化解,加快金融存量不良资产处置和风险化解,扎实做好“保交楼”工作。加强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,保障粮食能源安全。
附件下载: